1.1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方面经济都比较弱,在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后,1949-1952进入了经济恢复时期,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学习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优先开始发展重工业。逐步形成了计划经济特征、重工业的经济模式。到了1978年,在全民经济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计划的方式,对现阶段的资源进行了有利的配置。(《中国统计年鉴1985》)
计划经济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生产资料的集中管理,二价格的集中管理三基本建设大部分由国家统一管理。由于国家的资本不够,所以为了解决工业发展的资金问题,进行农业、工业的利润转移,国家需要通过降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工业产品的出厂价格。(《中国统计年鉴1981》)
在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们的生产要素不断的增长而我国的消费率不断降低,说明了我国的快速工业化是通过抑制消费实现的。
在三五计划到五五即使时间,我国的主要工作重心在重工业,国家将近一半的建设投资都集中在了重工业,通过这些年的奋斗,我国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中国统计年鉴1990》)
1.2改革下的经济体制
这段期间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国家在不断地进行制度的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此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城市中,改革的重心环节是增加企业的活力。国家通过将政企分开,简化政放开权利,实现多种所有制度并存,建立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通过这系列的举措,使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的知道,减少计划的范围,逐渐的向市场配置资源靠拢。
经济发展主体上,我们改变了之前单一的公有制主体,形成了一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虽然公有制经济依旧是主导地位,但是较以前而言,整体的比重正在逐步下降。
在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家已经不是绝对的计划经济,而是将资源配置手段逐渐归还到市场的调控中。一些基础建设虽然整体还是以国家投资为主,但是企业自己筹划资金,对于外资的利用以及国内贷款也开始逐步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商品价格由国家的单一制定迈向了指令计划定价、指导计划定价和市场调节定价三种。截止1992年,在社会的零售产品中,政府的定价产品在整体下降,而市场的调节产品正在逐步上升。(《中国物价年鉴》)
经济体制的改变,使得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资本的增长,中国不再将农业部门作为资本积累从而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来源。资本已经不再是缺少的生产要素。(《中国统计年鉴1994》)
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关注农民的消费问题。为了通过消费来提升经济增长,国家开始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员工工工资、发放一些补贴来协调调整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在实施这一措施后,我国的消费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在经济改革时期,农业和轻工业由于消费得到政府的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工作的积极性,使得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因为对轻工业有了政策支持,使得轻工业需要的原料、燃料、电力、基础建设、银行贷款有了支持,从而减少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品的稀缺。但是改革的力度问题,当前的改革只是改变了影响当时经济发展的障碍,整体的产业格局只是被迫进行的调整,所以轻工业没有形成主导产业。
在经济改革期间,整体的收入由原来的按劳分配改变为按劳分配为主题,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改变了以前只重视国家的利益,忽视了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增加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联系及调配。
1.3市场经济时期
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国家提出了我国经济体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了新阶段。在此期间,努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了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进行调控。
自从1992后,整体的国有企业的工业产值在下降,而非国有企业的整体产值在逐步上升,且发展速度要快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而非国有企业的狗狗也产值在不断上升。其中股份制企业和外资投资在的非国有经济成分中发展速度最快。这一现象表明我国多元化的市场主体逐渐形成。(《中国统计年鉴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