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 列表
选择性科目赋分原则
时间:2025-04-13 05:08:39
答案

在新高考制度下,选择性科目通常包括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等,这些科目的成绩不是以原始分形式呈现,而是通过等级赋分的方式进行转换。以下是等级赋分的基本原则:

1. **原始分区间**:将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等选择性考试科目的考生卷面分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E共5个等级,各等级的人数比例分别约为17%、33%、33%、15%和2%。

2. **等级赋分区间**:每个等级内部,根据原始分的高低,将考生划分为不同的分数区间。例如,对于A等级,分数区间可能是90-100;对于B等级,分数区间可能是80-89;以此类推。

3. **等级转换**:根据等级赋分区间的设定,将每个等级内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转换为相应的等级分。例如,如果一个考生在B等级的原始分是85分,那么他的等级分就可能在85/89之间。

4. **公平公正**:等级赋分遵循固定比例划分等级的转换机制,旨在解决考生选考科目“不等值”的问题,即使同一省的考生,有人再选科目为生物,有人再选科目为地理,同样为90分,因为命题难易程度、选考人群不同,90分的“含金量”会有较大差异。等级赋分遵循固定比例划分等级的转换机制,即根据相关测量原则,将参加同一科目考试的考生成绩按照预设好的固定人数比例划定等级,并进一步在等级下进行相应转换,进而最大可能地实现可比性,保障高考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以上就是选择性科目等级赋分的基本原则,具体的赋分方法可能会因省份和年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建议考生和家长及时关注当地教育部门发布的最新通知。

推荐
Copyright © 2025 更广百科网 |  琼ICP备2022020623号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