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弓是复合弓,它们都是用木头或竹芯做的,两侧是硬质弓稍,手柄部分加厚,内有额外的木材或骨质材料增加硬度。动物角被牢牢地粘在了弓腹部(面对着弓箭手),而动物的筋腱则被粘在弓背。当弓臂弯曲时,内部的角被压缩,而外部的肌腱则被拉伸,这样就形成了潜在的动能。这两种材料都比木头更有韧性,因此其所储存的能量比其他木材的要多。
满洲弓箭的结构从中间向两边对称,依次为握把、弓臂、弦垫和弓梢。最显著的外形特点在于它提高能量转换的大反翘长弓梢,和用于缓冲弓弦撒放时对弓体本身造成冲击的高弦垫。
此外,长弓梢不适合撒放轻箭,搭配重箭会过得稳定的准确度。
满洲弓比其他弓有一大明显优势:高度反曲使弓稍部分必须加大承受力量,这样一来就需要更大的拉力。在一系列测试中,亚当•卡尔波维奇(Adam Karpowicz)测出相对较轻的土耳其弓箭的拉力值已高达65磅,但满弓的竟要高达70到80磅之间。
奥斯曼或韩国的弓主要是讲速度取胜,但和满洲弓相比,均有甘拜下风。满洲弓无疑是最具有战斗力的弓。
满洲弓还比早期的枪支有明显的优势。
一位英国陆军上校曾在1814年写下这么一段话:
“如果一个士兵的枪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话(许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码外的人形靶、甚至是100码﹔但是如果一个士兵在150码外被敌人用一支平常的枪瞄准并打伤的话,那么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于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的话,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两者打中目标的机会都是一样的。”
说的意思很明白,如果你站在200米开外,被打中,那说明你人品太差。别以为那时候枪支跟抗日神剧那样能打800里地,别说800里,800米即便到了抗战时候枪支的极限了。
满洲的箭也是最有杀伤力的,当时被称为小矛。
满洲标准的战箭,它们的长度几乎都在105厘米左右,直径11或12毫米,重量在80到122克之间,其中大部分都是100克左右。
满洲的箭也分不同种类。
狩猎广头箭叫niru,长距离箭叫tiyelin,满族战箭还有一种被称为“梅针箭”(sirdan)。
最初满洲人是狩猎用,狩猎最难对方的不是虎,而是野猪,过去满洲猎人的俗语是“一猪二熊三老虎。”因为野猪皮厚,又在泥塘洗澡,粘了很多石子,加上他经常在岩石或大树上蹭,很多石子等坚硬物跟野猪的皮结成一体,野猪的皮非常厚,一般弓箭对野猪起不到任何作用。
当时的火枪的很难伤到野猪,而满洲的箭可以射透野猪的皮。而且后来在战争,满洲的箭可以射透铠甲。可见当时满洲的弓与箭具有非常大的杀伤力。